
增減材復合機床是結合3D打印技術的新型機床,這種機床可以實現(xiàn)一體化制造,能夠在航空航天以及軍工領域發(fā)揮關鍵作用。中國已經(jīng)開發(fā)出各種增減材復合機床,并取得了許多突破。
國家增材制造創(chuàng)新中心自主研發(fā)出一系列金屬熔絲增減材一體化制造設備,這些設備采用電弧、激光、等離子、電子束等作為熱源,通過熔化絲材,制造出金屬零部件,然后利用機器人或機床進行機械加工,還可以修復受損的零部件。國家增材制造創(chuàng)新中心設備的用戶包括中國商飛、中國航天三院、宇通客車、中國一重、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、法國賽峰集團等。
利用電弧金屬熔絲增減材一體化制造設備,采用自主研發(fā)的增材制造路徑規(guī)劃軟件和仿真模擬軟件,國家增材制造創(chuàng)新中心已經(jīng)制造出許多大型零部件,包括1.6米的高強鋁合金飛機翼肋、1米的高強鋁合金火箭燃料貯箱、銅合金船用螺旋槳等。
國家增材制造創(chuàng)新中心還用電弧熔絲增減材一體化機床,制造出國際首個采用增減材一體化制造技術的超大型環(huán)件。該環(huán)件為10米級高強鋁合金連接環(huán),是重型運載火箭的關鍵結構件。由于采用增減材一體化制造技術,簡化了制造工藝,不僅降低了成本,還提高了效率,使得10米級連接環(huán)的生產(chǎn)周期縮短至750個小時。
與其他增材技術相比,電弧熔絲具有成形尺寸大、設備成本低、材料利用率高、沉積效率高等優(yōu)點,但成形精度比較差,與機床結合,能夠彌補電弧熔絲的不足。
此外,國家增材制造創(chuàng)新中心利用錘擊強化、超聲輔助、隨形工裝、激光沖擊等技術,調控溫度場、變形與應力,提高金屬的硬度、抗拉強度和屈服強度。
另外,國家增材制造創(chuàng)新中心自主研發(fā)出LMDH系列五軸增減材復合加工中心,集激光熔化沉積技術與車銑加工于一體,可以實現(xiàn)增材成形和減材加工的自由切換,確保加工精度和表面質量,滿足修復再制造的需求。該機床采用搖籃式五軸結構,可以實現(xiàn)復雜結構無支撐成形,能夠一體化制造高精度復雜的零部件,以及具有內孔、內腔、內流道的零部件,機床定位精度為0.008毫米,重復定位精度為0.005毫米。
國家增材制造創(chuàng)新中心是由盧秉恒院士牽頭籌建的,盧院士被譽為中國3D打印之父。
盧院士青少年時候的夢想是從事航天方面的工作,于是報考了北京大學固體力學系,但由于家庭出身不符合要求,最后,他被合肥工業(yè)大學機械制造專業(yè)錄取。本科畢業(yè)后,他被分配到三門峽中原量儀廠做車床工人。
1979年,得知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,他報考了西安交大機械專業(yè)研究生。當時,他已經(jīng)成家立業(yè),有兩個孩子,還當上了廠長,但仍然選擇回到學校學習知識。
1992年,他作為高級訪問學者,參觀美國企業(yè)時,看到了3D打印技術,他敏銳地意識到這一技術的重要性。回國后,已經(jīng)48歲的他決定改變研究方向,帶領4名博士生,把出國前剩下的十幾萬科研經(jīng)費全部用于研發(fā)3D打印技術。沒有資料,他們通過反復實驗,驗證技術的可行性。經(jīng)費不足,許多零部件都是盧院士自己開機床做出來的。買不起3萬美元的激光器,他們就與西北大學合作,用了3萬元人民幣制造出一臺紫外光激光器。進口材料太貴,每公斤2000元,盧院士就和化工學院共同開發(fā)出光敏樹脂,每公斤成本只要100元。盡管條件非常有限,但他們還是把3D打印機制造做出來。
如今,盧院士已經(jīng)70多歲,心臟還裝了五個支架,但依然在科研一線攻堅克難,制造出10米級連接環(huán),圓了航天夢。
結語
增材制造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,3D打印的重要性不斷提高。得益于中國科技工作者們的遠見和努力,中國增材制造技術才能夠與其他科技強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,中國增減材一體化制造才能夠取得突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