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仔細讀了這篇文章,覺得整篇文章的立論和論述過程沒什么大問題。文章引起爭議后,作者作了一番解釋和澄清:“寫作的初心是希望新東方轉型順利,表達的擔憂是基于我對教育培訓、食品安全、農產品電商和直播帶貨行業(yè)的長期觀察。只是想提醒,農貨轉型沒那么容易,新東方得有心理準備?!?/span>
普通人對社會事件皆有發(fā)表意見的權利,對傳媒從業(yè)者來說,更是其職責。至于說得對不對,是否中聽,不同的讀者可以有不同的評價。不能因為俞敏洪是在商海里打拼多年、取得驕人成就的知名企業(yè)家,沒做過生意的媒體人就沒資格評論。就好比一位從不下廚的食客,照樣可以評價一家老字號飯店大廚的手藝。
這篇文章之所以招來那么多的反對與批評的聲音,我認為原因之一是這個標題,作者預設了俞敏洪“照搬”李佳琦的前提,等于自己先立一個稻草人作為批評的目標。在市場里即使同一個行業(yè),比如電商,比如教培,沒有僅靠照搬別人能夠成功的。作為一位很有經驗的商人,俞敏洪不可能不知道這個常識,他也不可能不知道轉型做農產品電商的艱巨性。原因之二是文中有一段話:“如果只是從一個掙快錢的行業(yè)跳到另一個掙快錢的行業(yè),恐怕不是最佳示范?!贝碳ち斯姷那榫w。在一些憤怒的群眾看來,俞敏洪和他的新東方由于巨大的不可抗力,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。俞敏洪和他的團隊試水直播帶貨,是一種自救行為。如我在前一篇評論中所言:“效果如何且不論,但這個態(tài)度對社會管理者而言,是值得肯定和贊賞的?!币杂崦艉榉e攢的財富及其知名度,個人和家庭的生計應該不成問題,但他沒有選擇“躺平”,沒有把縮水后的財富變現去過退休的日子,而是積極地探索新東方轉型,這體現一位企業(yè)家的社會責任感。圍觀者卻批評其“自救”的姿勢不夠好看,很容易惹起眾怒。那位作者在文中對俞敏洪的建議:“據說俞敏洪本人一直夢想像斯坦福一樣建一所大學,那么,把這所大學建到更廣袤的農村大地,沒準更符合當下的社會需要。
”難道她不知道辦學是公益行為,不能以盈利為目標?而課外培訓則是追求盈利的一種市場行為。通過辦企業(yè)來掙錢,然后拿掙來的錢去辦學,是商人回饋社會常見的模式。但前提是先要讓企業(yè)活下去,產生利潤,才談得上“把這所大學建到更廣袤的農村大地”。
這樣的評論,會讓讀者產生高高在上、空洞說教、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觀感,認為評論者沒有同理心,還自以為是。我相信作者的解釋,這些不是她的初衷,文章發(fā)出后卻產生事與愿違的社會效果,和寫作者的知識結構、社會經驗、思維能力和表達技巧有關,而且文章在一個不恰當的時刻觸動了公眾的痛點。公眾在就事論事、就文論文之外,給作者過多的輿論壓力,也是不公平的。不過這件事對社會事件的評論者——包括本人在內——是及時的提醒。做一個合格的評論者,不僅要具備足夠的學識和相當的思維能力,還要對時代流變如何影響公眾情緒有清醒的認識與判斷。